由湖北广播电视台、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制作的《改变中国的真理力量》(第二季)“‘纤’进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北经纬”将于10月17日21:20在湖北卫视播出,呈现新时代湖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关于“科技自立自强”方面的探索。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展现新时代湖北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制造强国高地等方面的生动实践,本期节目经过层层筛选,确定了新时代“上天入地”的纺织行业为主要案例,讲述湖北不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故事。
从可知到可感:挖掘湖北“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幕后故事
纵观湖北的科技成果,如天空中的繁星,群星闪烁。如何筛选故事与聚焦重点成了该节目起初策划选题阶段的重要问题。科技这类选题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把当下的科学技术水平精彩地呈现出来,让观众既“听得进”,还能“听得懂”。如果节目,将一项技术研发的路径细节完整地讲述出来,那么节目内容会十分冗长。另一方面,如果节目,只讲发展梗概、只谈科研道理,而没有一线团队的奋战科研的细节,又会让观众觉得很遥远,既不可知、也不可感。
“连我这个文科生都听懂了。”这是张维为教授在《改变中国的真理力量》第一季的科技选题中所说。除了让观众充分理解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外,还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启发价值。为了搜集更广泛而生动的科技创新案例,栏目的“科技小组”实地探访了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山洞实验室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工程实践创新中心。
节目组在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山洞实验室进行调研。
华中科技大学工程实践创新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工程实践创新中心所产出的零部件样品。
如何讲好科技自立自强团队背后的故事?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测得了世界上最精确的G值。单听完这句话后,大多数人的反应会鼓掌,然后在心中喊出“牛”!可能节目看完之后就抛之脑后了,但是如果深挖这个“世界第一”背后,有多少鲜活的科研人员?他们耗时了多少年投入其中?他们为什么要“死磕”这个数值?在这若干年这么大的时间跨度里他们又经历了哪些事情?他们的研究成果能对百姓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如果能把以上这些问题回答好,那么节目就能做到让观众既“听得懂”,还能听得入迷。
除了华中数控和引力中心,栏目组还实地探访了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武汉纺织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大学、科大讯飞、无人驾驶汽车、长飞光纤、华工激光……最终,节目组选定了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院士所领导的团队。
传统产业的黑科技:“上天入地”的纺织技术
曹根阳教授2012年起跟随徐卫林院士,用自己的青春助力旗开月表、五星闪耀。国旗任务研制期间,牢记自己教书育人的使命,建立了功能面料创新人才工作室,培养了面料开发人才上百人。他还带领学生先后斩获挑战杯湖北省特等奖和全国特等奖,成功探索出纺织专业培养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新途径,助力新工科人才的培养。
“在这8年的时间里,我们主要做的事情就是从这一个失败中迎接下一个失败。”这是在见到武汉纺织大学曹根阳教授时,他说的第一句话。
曹根阳教授所在的徐卫林院士团队将蚕丝磨成微纳米级的“粉体”,通过这项技术研发出“嫦娥五号”上永不褪色的五星红旗,能抵抗月球表面上极端的低压以及正负150度温差的极端环境,意味着中国人向星辰大海的进发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钻研纺织技术的徐卫林院士与曹根阳教授等团队成员。
除了曹根阳教授所在的团队,在武汉纺织大学的另外一个科研团队中,王栋教授团队也将各种织物赋能科技,研发出了“能测血糖的布料”“纳米滤膜”等“黑科技”织物。“这个纳米滤膜技术产业化落地,其实是我当时在美国念书时候发现的一个实验室现象,它像一颗种子,埋在我心里18年。”王栋教授介绍。
武汉纺织大学王栋教授在分享科研成果。
武汉纺织大学是湖北是科教大省的缩影,130所高校培养着将近190多万在校大学生,81位两院院士齐聚一省,湖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30家,居全国第4。在武汉纺织大学,不仅看到了奋力攻关的院士团队、中年科研骨干,更看到了新一代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他们虽然年龄大多是90后,有的甚至是00后,但是在相关领域,他们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并且从前辈们的手中,逐渐接过了科技自立自强的接力棒。
展望未来,湖北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全力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群体的努力下,一定可以谱写更加壮美的华章。